08-24
阅读与思考
相信没有一个人可以打包票说,自己从没有做过让自己觉得后悔的事情。 可是同样经历过一件可能让人懊恼的事,为什么人与人之前的反应就会有很大的差距呢? 有的人可能很快就释怀翻篇,进入了下一步,而有的人则会一直耿耿于怀,把自己禁锢其中,一直迈不出新步伐,不仅折磨自己,同时还会让身边的人受不了,更甚至有的是疏离与讨厌。 后来在阅读时,我看到了一个词:归因。 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做的一个决定以 继续阅读
Read More >相信没有一个人可以打包票说,自己从没有做过让自己觉得后悔的事情。 可是同样经历过一件可能让人懊恼的事,为什么人与人之前的反应就会有很大的差距呢? 有的人可能很快就释怀翻篇,进入了下一步,而有的人则会一直耿耿于怀,把自己禁锢其中,一直迈不出新步伐,不仅折磨自己,同时还会让身边的人受不了,更甚至有的是疏离与讨厌。 后来在阅读时,我看到了一个词:归因。 意思就是,我们每个人对于自己做的一个决定以 继续阅读
Read More >看过一个心理实验,讲的是研究者发现,在我们做出一个决定的时候,我们的脑电波里有反应是在我们说出这个决定之前就已经有波动了。 这意味着,我们在决定做一件事之前,其实脑中潜意识里提前有了反应。 实验的结果就是想说明,我们的决定并不是自己当即做出的,而是有一种潜在的脑子中的思维提前就给了你这样的一个暗示。 如此一来,好像就觉得怎么我们连最基本的决定都做不了主,是不是有点可怕呢? 那我们到底还是不 继续阅读
Read More >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跟上阅读营的进度了。 不是没有继续阅读,而是没有跟上他们的步伐和节奏。 最开始的时候很是自责烦躁和懊恼,这也加俱了不想阅读的想法。 后来我就问自己,到底是了什么而读?难度就只是为了赶进度吗?只是为了打卡吗?还是真正地想从这些好书中吸收到可以为己所用的知识和精神食粮呢? 最为重要的是,我一直没有停止阅读的习惯,哪怕一天只是读上五分钟,十分钟,自己也是一直在坚持的。 何必为此 继续阅读
Read More >这两天正在阅读一本关于意志力的书。不用说,这是一个很受瞩目的话题,因为它和我们的自控力有关。 自控力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真的是太重要了。因为它的高低直接会决定一个人的人生走向,是否会有所成就。 毕竟,如果同样的一段时间里,一个自控力强的人,他可能会很自律地去早睡早起,认真读书做作业,业余时间还学一些唱歌画画之类的,这样的一个人与一个自控力差,只知道天天刷手机视频和游戏的人相比。时间一长,就看出了 继续阅读
Read More >阅读心理学的书籍时,我看到了一个在成长过程中的应该培养的能力——胜任力。 反观自身,我对这一能力特别地有感触。 所谓胜任力,就是我们真正地对处理一件事情,对于某一件事有全然的把握,而不只是表面上所呈现出来的能力。这就像是一个人获得了某项奖状奖杯,他可能是具备了上面所写的那项表彰的真正的能力,也有可能只是沾了点边并非名副其实。 打个比方,就是你考了某一个专业的资格证书上,那就证明你一定能胜任这 继续阅读
Read More >昨天在读一本关于内驱力的书,里面提到了两种思维方式,一个是固定型思维,一种是成长型思维。 它们的区别就是,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固定思维者就会觉得,那就这样了,也只能这样了,好像改变不了什么了; 成长型思维者则是觉得可以更好,通过自己的努力是可以让其改变的。 例如考试考得分数不太理解,前者就会觉得,“我怎么就这么笨呢?这些题都不会,看来不是学习的料呀!” 后者则是想着“我这次准备的不够充分 继续阅读
Read More >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有陷入消极状态的时候,这个时候每个人应对的方式不同,能力不同,也就会不同的效果。 我在阅读中学到几个方法,分享给有需要的小伙伴们。 首先,我们要肯定有消极状态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情况,每个人都会有,只是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境遇下产生的而已。 所以不要对自己进行否定,而是选择正确地看待。 其二,要学会跳出消极圈,把它当成一个背景墙,然后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提高对自己的自我满意度,消 继续阅读
Read More >最近一两年以来,对于阅读开始慢慢地重视起来了。 这样导致的一个明显的结果就是,渐渐地学会了思考,不再容易凡事都人云亦云了。 其实在小时候刚识字的那会儿,我就经常自己一个人看绘本。爸妈工作很忙,没有人帮我讲,我就是先看图,后来渐渐认识字了,就自己摸索着其中的意思。 这也是为什么小学时就偏语文,作文分数也高。 只不过,不管是学校还是家庭的教育,更多时候都给我们设定了条条框框,我开始了很节制地不 继续阅读
Read More >自从看了《高难度谈话》之后,对于他人的一些聊天谈话中出现的情绪,不再只是表面上的听意思,而是学会尝试从更深的角度去理解。 事实证明,这样的方式还是很有帮助的。 就像之前朋友提到的一件事情。她在周末的时候,回乡下去看望爷爷奶奶,因为很久没有联系,所以就和他们多聊了一会儿。 结果不久就收到了她婆婆的电话,一直催促着她要早点回去,觉得没什么可聊的。 尽管朋友做了解释,但是可以听出婆婆语气中的不耐 继续阅读
Read More >这几天落下了不少阅读营里的课。至于是怎么落下,竟还是有点儿浑浑噩噩,不是很明了。 似乎每天都在忙碌,好像把时间都安排的满满地,可以是说具体做了哪些事,细数起来,也不至于没有空阅读。 找了个时间仔细地分析,毕竟加入这样的一个营是有费用的,至少不能让自己的沉没成本没有回报吧。 一个应该是没有按固定的时间阅读,以前都是早起,即使起得晚,一样也会认真地加抓紧去读; 现在的早起会做其它的事,就像写作 继续阅读
Read More >这两年开始对于阅读更加地注重了,在看了越来越多的书的同时,真切地感受到了,真的是了解越多知识,越发现自己的认知的局限。 想到以前常听的一句俗语叫,半桶水晃得慌。 其实就是隐喻一知半解的人喜欢到处炫耀,真正有才华的人反而内敛谦虚的多。 书看的多了,道理懂得也多了,可是似乎改变却很少。 思来想去,其实就是没有真正地学以致用起来。 很多时候,在阅读一本书的当下,会为书中的内容拍案叫绝,会有一种 继续阅读
Read More >昨天老师跟我们做了一次分享,大意就是让我们在平时阅读的时候,也要有目标与方向。 我们大多数人对于多读书可能就是很简单地想着,有书就多看就是了。 但从老师的分析中 ,我们知道,读书也要分各种领域,也要分清书的质量,以及自己目前适合读的,就是可以直接对自己的生活起到一些指点作用的。 毕竟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与学习任务,对于阅读时间也是宝贵的,就要懂得取舍。 还有一点就是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 继续阅读
Read More >生活中的一些碎化时间,如果懂得利用起来的话,真的也是可以学到不少东西。 前天在排队的时候,我不想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埋首于视频中,于是就翻开了一篇文章。 刚好看到了那句熟悉的“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同时也看到了接下来的一句:子非鱼,怎知鱼之苦。 当时就觉得好奇,我们往往只知这前一句,那它后面接地就是这个关于苦的这句吗? 边想着我就直接打开了度娘,查看一下具体的出处,这一查就把我自己给逗乐了。 继续阅读
Read More >一本名著翻了近一个星期还没有看完,我对自己的这个阅读速度也是挺“佩服”的。 当然,不能否认它的厚度,毕竟电子版都有三千多页呢,目前还只看到了三分之二。 时常听到某某同学或者哪个阅读达人,一周读两三本书,这个时候,我总会十分的钦佩,同时在想,他们是怎么读的呢? 怎么那么快?是真的都能看完都记得吗? 其实我也大致地了解过大家的方法,不外乎就是快读、略读以及精读。 只不过我还是不太习惯把一本书 继续阅读
Read More >看完一本书,一篇文章,只是在当下觉得有印象,受益匪浅,过后竟不自觉地忘了。 虽然知道大多数是有这般同样的体验,但与此同时也看到不少优秀者能够很好地把这些已看已学的内容,游刃有余地去应用,甚至评出了道理。 仔细地研究其间的差距,不外乎,他们是有认真地做了笔记,认真地去思考其中内容,更是时不时反复翻看加深记忆,而且还会一直保持着相应量的输出。 这些看似是一笔带过的行为,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地坚持,以 继续阅读
Read More >